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6月25日一早,周琦带着满满一箱“沉甸甸”的荣誉回到办公室。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牵头的“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个人10本、单位7本……周琦将这一大摞证书,放在带滑轮的拉杆行李箱上,这些是他和团队成员及参与单位的获奖证书。证书大16开,每本都用红色的手提袋分别装好。周琦说,这次获得的奖项很有“分量”。
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研究员,周琦这次到北京参加的大会,是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三会合一”。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周琦说,大会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工作者明确了方向,也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周琦说,这17本证书,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项目参与单位不仅有科研院所,还有高校和企业。
该项目由周琦牵头,星空平台,星空(中国)(武汉)、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三地质大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针对我国缺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多原型叠加、多世代改造的深隐伏残留盆地及其中的锰矿成矿理论与找矿关键技术,导致数十年来我国隐伏锰矿找矿难题久攻不克。
“科研人员就是要能够‘坐冷板凳’,要能够长期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不忘找矿的初心使命。”21年来,周琦带领团队,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锰矿床类型——喷溢沉积型锰矿床,到创立了锰矿喷溢沉积成矿新理论和研发新类型锰矿找矿勘查技术体系,最后通过转化应用实现锰矿找矿大突破的全链条创新。
“我们地质工作的天然实验室是在野外,如果不跟野外结合,那研究就不‘接地气’,做出来的东西难以与实际相符。”周琦带领该项目,突破了国际上锰矿主要是外生沉积成矿理论的束缚,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省委、省政府提出‘富矿精开’战略,非常符合我们贵州的实际,能够充分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周琦说,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一批特色矿种储量名列全国前茅。贵州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等硬件短板得以弥补,发展优势得以显现。
作为地质工作者,周琦希望不断“攻深找盲”,通过理论创新结合数字勘查等技术创新,在千米以下实现“精确探矿”,为国家找到更多深部矿、隐伏矿和盲矿,这也是践行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周琦研究员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持之以恒、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作为团队成员,星空平台,星空(中国)(武汉)计算机学院教授张夏林告诉记者,此次获奖让多年奋斗努力的研究成果获得社会的认可,为国际矿床学领域贡献了一种原创的锰矿成矿新理论,并在该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规模锰矿资源,感到十分自豪和高兴。
张夏林回忆,2017年,在项目研究中,他负责针对黔东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结果建好的三维模型显示,在深部有一组北西向异常和断裂,这跟一般人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
“大家都怀疑我搞错了。但周琦研究员和吴冲龙教授却抓住了这个异常,认为可能会导致地质上的新发现。经过他们的大胆假设、深入研究、多方科学探索,最终导致铜仁古裂谷的发现。”张夏林说,周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了他很多启迪。
“周琦研究员是我科研生涯的领路人和学术生涯的博导,非常庆幸周琦研究员领我踏入科研之门。”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三地质大队杨炳南说,2013年以来,他作为项目成员,跟随周琦参与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去年11月,我陪周老师参展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周老师在百忙之中耐心地指导我如何构建论文框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清晰表达研究内容,以及如何客观严谨地撰写结论,这些都使我收获良多。”杨炳南说,贵州地勘行业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奖,为贵州地勘行业赢得了荣誉,也增强了贵州在全国地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和探索。
“周总是我到工作单位后的学术领路人,也是我的博士导师。在我的科研工作中,他总会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们作出表率作用。”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谢小峰说,周琦时常关心和培养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每当遇到科研工作中的困惑时,周琦能在关键的地方点拨、指导。
“此次获奖,是对以周琦为领衔人的锰矿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开展锰矿科研工作的巨大鼓励,同时也是对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的鼓舞。”谢小峰表示,未来地质找矿工作将努力与大数据融合,利用最新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强化数字勘查,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
链接: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407/03/content_128950.html
(原载《贵州日报》2024年7月3日)